總統賴清德近日接受專訪時透露,為了釋放婦女勞動力,政府正研議放寬家庭聘僱外籍幫傭的條件。
此言一出,立刻引來婦女新知基金會強烈批評,直指此政策方向忽視移工人權,
更可能只嘉惠少數富裕家庭,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,讓台灣陷入「富/不富、本籍/外籍」的對立與分裂。
婦女新知指出,台灣面臨產業缺工與人口高齡化挑戰,政府若真心要協助女性就業,應該優先推動公共托育普及、
縮小性別薪資差距、降低過高工時,才符合「0到6歲國家一起養2.0」政策精神,而非走回頭路,把照顧責任推回家庭。
她們並回顧,早在1991年,婦女新知創會董事李元貞就在《婦女新知雜誌》撰文警告:
「開放外籍女傭不是辦法!」當時即點出此制度帶有奴隸制殘餘,容易衝擊國內勞工並擴大社會差距。
令人遺憾的是,34年後的今天,這樣的提醒竟仍適用。
婦女新知批評,家事移工至今仍不適用勞基法,缺乏最低工資與工時規範,還要長期居住在雇主家庭裡,
承受隱私受侵害或性別暴力的風險。這些「法外黑洞」問題至今未解,卻又被政府進一步擴大使用,
等同將壓力與競爭轉嫁到每個家庭,甚至影響台灣國際形象。
她們強調,托育品質不足、城鄉落差嚴重,加上女性薪資普遍低於男性,導致女性常因家庭壓力而犧牲職涯。
如果政府不從結構改革下手,只依賴外籍幫傭,不但治標不治本,更是忽視性別平等與長期永續發展。
最後,婦女新知提醒,明年我國即將接受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》(CEDAW) 國際審查,屆時政府該如何解釋,
為何在保障外籍家事移工人權毫無進展的同時,還進一步擴大這套飽受爭議的制度?